拾宝山 - 青阳县佛教初始源头
拾宝山,位于蓉城镇杨冲村,地处九华山莲花峰下,群山环抱,树木森森,竹涛阵阵,极其优美。拾宝山山顶处的竹林中,有一座明代建筑,类似于土地庙,因因周围山高壑深,水源充足,常见白云腾空升起,恰似白龙腾云驾雾,当地人故又称其为“白龙庙”。
其实这里是明朝先师大德告诉后人,这里曾是梁时圆寂寺、白龙庙、白龙地所在地,是一处记事建筑。
“圆寂寺初名伏虎庵吗,为伏虎禅师道场,梁天监二年建设。”(明•青阳县志)
“伏虎禅师不知为何许人也,天监初局九华或半月或半月休粮或经旬入定。夜巡山中虎輙避去。武帝为建道场于拾宝岩侧即今圆寂寺也,尝赐山茶一本花品异常”(明•青阳县志)
白龙庙坐南朝北。高65厘米,宽70厘米,庙基本呈正方形。庙顶由一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,四角飞檐,显得古朴庄重。庙的四壁安合无缝,庙内后壁置一块红石,高41厘米,宽36厘米,厚有7厘米,光滑如玉。红石上自右至左印刻“九华山”三字,中部刻有—尊佛像,宽服趺坐,右手自然置于右膝上,两眼微垂,嘴微张,双耳垂肩。佛像也是阴刻,线条极有劲道,又流畅优美,佛像圆满庄严,又清静慈样,令人一见就心生欢喜和恭敬。佛像两侧题刻有对联,左边是“风调”和“胜池”,右边是“雨顺”和“白龙”。左下部刻有“大明正德八年十二月吉圆寂”;右下部刻有“梁天监二年建立”。
白龙庙左上方50米处,是一片泽地,因年久淤积,却又清泉汩汩流出,这就是 “白龙池”。据当地人汫述,白龙庙自古就是祈雨的地方,特别灵验,每遇大早,远近各地都有人来求雨,而且总能如愿。所以香火一直非常旺盛。
建于南朝梁代天监二年(503)的白龙庙、白龙地、圆寂寺,不仅是青阳县内遗存的最古老的建筑之一,同时,也印证了拾宝山早期的兴盛。
唐末,著名的行者甘贽,拜池州南泉普愿为师在拾宝山潜心修道。拾宝山的圆寂寺、白龙庙的建设早于九华山化城寺250余年,是九华山佛教历史长河的最初源头。
走进拾宝山,穿越郁郁葱葱的茶园 ,茂密的林带,随时可发现—处处古庙基,古墓群,还有传说张果老倒骑毛驴在坚岩上留下的蹄印......这一片片沉淀的信息,昭示着拾宝山古代曾经旺盛景象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诗六首 - 甘来书